王阳明智慧语录
与王阳明智慧语录相关的内容怎么写?本站精心整理了如下内容供您参考阅读。如果觉得此篇文章还不错,记得收藏哟!
王阳明智慧语录(一)
1、诸君要实见此道,须从自己心上体认,不假外求,始得。
2、天理、人欲不并立,安有天理为主,人欲又从而听命者?
3、仁是造化生生不息之理,虽弥漫周遍,无处不是,然其流行发生,亦只有个渐,所以生生不息。
4、王阳明:第一等事应是读书做圣贤
5、殃莫大于叨天之功,罪莫大于掩人之善,恶莫深于袭下之能,辱莫重于忘己之耻,四者备而祸全。
6、于事事物物上求至善,却是义外也。至善是心之本体,只是‘明明德’到至精至一处便是,然亦未尝离却事物。
7、仁义、礼、智也是表德。性一而已,自其形体也谓之天,主宰也谓之帝,流行也谓之命,赋于人也谓之性,主于身也谓之心。心之发也,遇父便谓之孝,遇君便谓之忠。自此以往,名至于无穷,只一性而已。犹人一而已,对父谓之子,对子谓之父,自引以往,至于无穷,只一人而已。人只要在性上用功,看得一性字分明,即万理灿然。
8、“你看满大街都是圣人,满大街的人看你也是圣人”
9、胜负之决,只在此心动与不动。
10、性是心之体,天是性之原。尽心即是尽性。
11、为学须有本原,须从本原用力,渐渐‘盈科而进’。仙家说婴儿,亦善譬。婴儿在母腹时,只是纯气,有何知识?出胎后,中始能啼,既而后能笑,又既而能识认其父母兄弟,又既而后能立、能行、能持、能负,卒乃天下事无不可能。皆是精气日足,则筋力日强,聪明日开。不是出胎日便求推寻得来。故须有个本原。
12、荣辱毁誉皆泰然。
13、是徒如静养,而不用克己工夫也。如此,临事便要倾倒。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14、诸公近见时少疑问,何也?人不用功,莫不自以为已知为学,只循而行之是矣。殊不知私欲日生,如地上尘,一日不扫便又有一层。着实用功,便见道无终穷,愈探愈深,必使精白无一毫不彻方可。
15、知行原是两个字说一个工夫,这一个工夫须著此两个字,方说得完全无弊病。
16、“人生大病,只是一‘傲’字。”
17、耐住寂寞,久久为功。
18、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
19、做人要「诚」。至诚胜于至巧。
20、今人存心,只定得气。当其字静时,亦只是气字静,不可以为未发之中。
王阳明智慧语录(二)
1、‘礼’字即是‘理’字。‘理’之发见可见者谓之‘文’,‘文’之隐微不可见者谓之‘理’,只是一物。‘约礼’只是要此心纯是一个天理。要此心纯是天理,须就‘理’之发见处用功。
2、“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本于志者。”
3、喜怒哀乐本体自是中和的。才自家着些意思,便过不及,便是私。
4、人心天理浑然。圣贤笔之书,如写真传神,不过示人以形状大略,使之因此而讨求其真耳。其精神意气,言笑动止,固有所不能传也。后世著述,是又将圣人所画摹仿誊写,而妄自分析加增以逞其技,其失真愈远矣。
5、身外物不奢恋。然可欲者是我的物,不可放失;不可欲者非是我物,不可留藏。
6、日间工夫觉纷扰,则静坐。觉懒看书,则且看书。是亦因病而药。
7、世间磨难,皆是砥砺。
8、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9、人要随才成就,才是其所能为。如夔之乐,稷之种,是他资性合下便如此。成就之者,亦只是要分心体纯乎天理。其运用处皆从天理上发来,然后谓之‘才’。到得纯乎天理处,亦能‘不器’。使夔、稷易艺而为,当亦能之。又曰:“如‘素富贵,行乎富贵。素患难,行乎患难’,皆是‘不器’。此惟养得心体正者能之。”
10、不忙不乱,不焦不躁。
11、“悔悟是去病之药,然以改之为贵。若留滞于中,则又因药发病。”
12、道之全体,圣人亦难以语人,须是学者自修自悟。
13、心狭为祸之根,心旷为福之门。
14、“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15、非有学问思辨之功,将不免于毫厘千里之缪。所以虽在圣人,犹如‘精一’之训。若只是那些仪节求得是当,便谓至善,即如今扮戏子,扮得许多温情奉养的仪节是当,亦可谓之至善矣。”爱于是日又有省。
16、少一些机心,少一些痛苦。
17、譬之树木,这诚孝的心便是根,许多条件便是枝叶。须先有根,然后有枝叶。不是先寻了枝叶,然后去种根。
18、“人欲横流,天理几灭。”
19、善念发而知之,而充之。恶念发而知之,而遏之。知与充与遏者,志也,天聪明也。圣人只有此,学者当存此。
20、精神道德言动,大率收敛为主,发散是不得已。天地人物皆然。
21、心即理也。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
22、心即理也,此心无私欲之蔽,即是天理,不须外面添一份。以此存乎天理之心,发之事父便是孝,发之事君便是忠,发之交友、治民便是信与仁。只是此心去人欲、存天理上用功便是。
23、天下所以不治。只因文盛实衰。人出己见,新奇相高,以眩俗取誉。徒以乱天下之聪明,涂天下之耳目,使天下靡然争务修饰文词,以求知于世,而不复知有敦本尚实、反朴还淳之行,是皆著述有以启之。
王阳明智慧语录(三)
1、夫学贵得之于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
2、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圣学只一个工夫,知行不可分作两事。
3、“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4、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见孺子人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若良知之发,更无私意障碍,即所谓‘充其恻隐之心,而仁不可胜用矣。’然在常人,不能无私意障碍,所以须用‘致知’‘格物’之功,胜私复理。即心之良知更无障碍,所以充塞流行,便是致其知。知致则意诚。
5、“能戒慎恐惧者,是良知也。”
6、如人走路一般,走得一段,方认得一段;走到歧路处,有疑便问,问了又走,方渐能到得欲到之处。
7、方丈地内,种此一大树,雨露之滋,土脉之力,只滋养得这个大根。四傍纵要种些嘉谷,上面被此树树叶遮覆,下面被此树根盘结,如何生长得成?须用伐去此树,纤根勿留,方可种植嘉谷。不然,任汝耕耘培壅,只是滋养得此根。
8、欲修身,先养心。
9、一日便是一元。人平旦时起坐,未与物接,此心清明景象,便如在伏羲时游一般。
10、“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11、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12、只要去人欲、存天理,方是功夫。静时念念去人欲、存天理,动时念念去人欲、存天理,不管宁静不宁静。若靠那字静,不惟渐有喜静厌动之弊,中间许多病痛,只有潜伏在,终不能绝去,遇事依旧滋长。以循理为主,何尝不字静?以字静为主,未必能循理。
13、圣人心体自然如此。克己须要扫除廓清,一毫不存,方是。有一毫在,则众恶相引而来。
14、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
15、心即理也。无私心即是当理,未当理便是私心。若析心与理言之,恐亦未善。
16、“光不仅在烛上”
17、“第一等事应是读书做圣贤。”
18、人性皆善。中、和是人原有的,岂可谓无?但常人之心既有所昏蔽,则其本体虽亦时时发见,终是暂时暂灭,非其全体大用矣。无所不中,然后谓之大本;无所不和,然后谓之达道。惟天下之至诚,然后能立天下之大本。
19、“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
20、所以为圣者,在纯乎天理,而不在才力也。故虽凡人,而肯为学,使此心纯乎天理,则亦可为圣人。
21、“一起一伏,一进一退,自是功夫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