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的哲学名言

• 世道本可如此,也本可不必如此,而平心也好,执着也罗,那都是心念的产物,一切都原于人思维方式的选择,唯心论与唯物论都只属于大同一般上的释译,虽然人物事的种种能有某大部分的答案,但那都只是三维角度的观点柜子里,如要更高层次的追求,那就必然得往向四维与五维的思路上,又或者另一个玄远长河的果冻空间。

• 奥修Osho有它提出的思想概念,白宝书的蓝慕沙Ramtha有它的思想概念,任何团体或宗教都有它自己的一套思想概念,人类自原始氏族部落已有巫觋宗敎/萨满教等思想概念,这也是人类文明得以前进发展所制造出来的一个"必然"的产物,宗教思想只是一种"思想的概念"而已,而思想概念並不等于是"真理",哲学上有一个形容真理的定义,那就是能通过演算辩证真伪,所以有了这句话~"这世上唯一存在的真理只有数学,因为它能够被演算以便辩证真伪",当然每一个人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感知与认知是各异的。

• 来如流水逝如风,何处来兮何所终

• 道德经《德篇》讨论的是社会观和人生观,是相对于天之道而讲的人之道。德是什么?在带有岔路的大道上,眼睛直盯着前方,一心一意往前走叫德,顺天道而行就叫德。老子讲的德是物德观念,就是万物都有德,万物尊道而贵德,老子的弦外之音是唯独人没有德。什么是有德的状态呢?老子用了句话——“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即按照万物自然而然演化方式,不敢有任何多余动作叫德,即还是顺道而行为之德。“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的意思是,人类把天道丢失了,才不得不讲德、讲仁、讲义,最终这些都丢光了,才不得不用暴力的方式、以礼的方式管控人类。

• 如果把人与其他万物都摆在一起加以系统比较,并将“有为”或“无为”当作一种尺度,我们就会立刻看到一系列奇怪的现象:凡是能力较强的高等“有为”物种——譬如哺乳动物或脊椎动物——都不免快速灭绝;凡是能力较差的低等“笨拙”物种——譬如无脊椎动物或原始单细胞生物——倒长存不衰,而且越原始、越低级的物种,虽然其“有所作为”的能动性或能力一定越差,但他们的生存力度无疑却越显强健;更有甚者,那些完全没有生机、也就是不具备任何自主能动性或行为能力的“无为”无机物——譬如花岗岩或磷酸钙等,惟有它们方能万古不灭。

• 历史书告诉我们,我们的从前和今天基本是属于相同的这个事实,在服装和生活方式上虽然有所不同,我们的思想和行为却没有太大变化,人这个东西说到底,不过是遗传因子的载体,是它们的通道,它们就像把累倒的马一匹又一匹地丢弃一样,把我们一代又一代地换着骑下来,而且遗传因子从不思考什么是善什么是恶,无论我们幸福还是不幸,它们都毫不关心,而我们不过是它们的一种手段与通道而已,它们只思考一点:什么东西效率最高 ; 而这世界是平庸的,这点肯定是毫无疑问的,如此说来,莫非世界一开始就是平庸的不成?不然 !

• 有光明的地方,就存在着黑暗,有黑暗的地方,也隐藏着光明 ;你有你的一面,我有我另一面,不管将来如何,此刻你是朋友 。

• 人类的文明得以推进是在我们不停地证伪和否定以前学说和理论的基础上发展的,以逻辑学和思想史上来探讨,任何一个学说都不是真理,人类的一切学说都不断的被推翻和证明,这过程称为逻辑变革。逻辑变革是指一个演进的发生过程,在学说体系上有一个现象,就是任何一个理论,一旦不能容纳新出现的信息量,就立即崩溃。逻辑变革就是所谓理论、知识、知识分析,面对新的信息量时,建立一个完全不同的整合模型。

• 爱情男女,轮回是通苦,何必又轮回,心若已死灰,不以故自特,行歌而去之,孤隐终南山,正所谓 :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共勉之 。

• 哲学乃是某种介乎于神学与科学之间的东西,一切确切的知识都属于科学,一切涉及超乎确切知识之外的教条都属于神学,但是介乎于神学与科学之间还有一片受到双方攻击的无人之域,这片无人之域就是哲学。

• 人毕竟只是一种动物,动物的任何品质都具有特定的求存意义,而且惟其有利于求存,这些品质才能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被保留或发扬,尽管高尚的人类总想对这些生物禀赋给出其道德等级的划分,其矫情之状足以令鼠辈作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