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的好格言

•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

• 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 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 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 朝闻道,夕可死矣。

•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论语·为政》可:可以立身处世。

• 孔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 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

• 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孟子·公孙丑上》君子最高得德行就是同别人一道行善。

• 不精不诚,不能动人。

•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 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 君子不器。

•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 君子与人和谐相处,却有自己的主见;小人容易苟同别人,却不能与人和平共处。

• 君于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 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宪问》 君子以说的多.做得少为耻。

•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 益者三友,友直,要谅,友多闻,益矣;损者三友,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 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 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墨子·修身》:读书人虽然有学问,但是亲身实践才是根本。

•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 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

•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礼记·礼运》:在圣人治理的时代,天下是公有的。

• 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 单者易折,众则难摧。

•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 德不孤,必有邻。

• 爱之不以道,适所以害之也。——《资治通鉴》卷九十六 爱他的方式如果不正确,恰恰是害了他。

•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 惟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论语·里仁》只有仁者才知道怎么爱人,怎么恨人。

• 古之学者为己(所谓为己之学),今之学者为人。

• 孔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 三军可以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也。

•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 亡羊补牢,未为迟也。

•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 苟利国家,不求富贵。

• 笃信好学,守死善道。

• 俭节则昌,淫佚则亡。

•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之,是知也。

•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 学贵得师,亦贵得友。

• 二人同心,其利断金。

•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 巧言令色,鲜矣仁。

•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 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