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独特的优美句子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习惯,或许你留心发现过,也或许你从未注意到,但这并不妨碍它们让身处人潮汹涌中的你我成为独一无二的存在。(作者:佚名)
即使被冷落,即使被孤立,也不要为任何人改变自己的特质,不应放弃初衷,不应谄媚同僚,不应投其所好,只为不变成从前的自己最讨厌的样子。(作者:佚名)
三毛是个不可理喻的拾荒者,但却幸运地拥有一个拾荒知己。不可理喻不可怕,可怕的是没人理解你的独特。(作者:佚名)
其后的10年中,你的遗传基因和童年早期经历帮助你挑选若干更为顺畅和实用的联结——或许是竞争联结,也可能是好奇联结或战略思维联结……你反复受到这些联结的吸引,继而使它们变得越来越坚固。与此同时,由于被忽视和弃之不用,你神经网络的其他部分的联结渐渐枯萎。正是这一点也说明,为什么某些行为和反应对于你“油然而生”,而另一些则无论如何拼命努力,都显得生硬和牵强。事情本应这样,如果大自然未把你的网络精简为少量强固的联结,你就永远不会成人。你将当一辈子儿童,冻结在感官的超载中。于是你就成为你——一个有着独特才干的个人,命中注定以你自身贯穿始终的特有方式对外部世界做出反应。(作者:佚名)
我们的才干来得太容易,以至于我们获得了一种虚假的安全感:难道每个人不像我一样看外部世界吗?我们感到,自身才干与生俱来,如同常理。在某种意义上,我们情愿认为我们对世界的“理解”就是每个人的“常理”。然而事实上,我们的理解根本就不是常理,我们对世界的理解是个性化的。我们的“理解”,我们的贯穿始终的思维、感觉或行为模式来源于我们独特的精神网络,它如同一个过滤器,对我们接触的世界进行整理和过滤,促使我们关注某些刺激,而对其他刺激完全不予理睬。例如,你和好友之间每个人对同一件事的理解都不同,反应也不同。例如,你试图 去说服一个人接受你对事物的看法却无法成功。答案在于他人无法通过你的双眼看世界,他虽然理解你的词句,却看不见你的世界。就像对盲人解释紫色。(作者:佚名)
但也不用夸大人与人之间的天生区别,很显然,我们并没因为我们的特性而完全孤立。我们每个人都分享同伴的许多思想和感觉。无论成长的文化背景如何,我们都熟悉诸如恐惧、痛苦、羞耻和自豪等等的情感。例如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史蒂文•平克在他的《头脑怎样工作?》中描述的一个实验,新几内亚高原土著人能准确识别白人照片中的情感。所以,无论我们的文化传统多么不同,我们的确能够相互交往?但人类经验的范围是有一定限度的,在这些范围内,存在着不可忽视的差异和多样性。无论种族、性别和年龄,有的人喜欢压力,有的人拈轻怕重;有的人渴求功名,有的人与世无争;有的人争强好胜,有的人息事宁人。人与人最有趣的差别正是取决于每个人的精神网络。(作者:佚名)